草原牧歌(纸本水墨设色)谢稚柳 知名书画大家、书画鉴赏家谢稚柳原名杜子棪,又名谢稚,室名壮暮堂,号勇暮翁,江苏常州人。师从钱名山,追摹陈洪绶绘画,并可追溯宋元。1929年结识张大千,并与1942年随其回国敦煌研究莫高窟艺术,联合绘画壁画。曾任上海市文物保护委员会编撰、副主任、上海市博物馆顾问、中国美协理事、上海分会副主席、中国书协理事、上海分会副主席。
著有《敦煌石室记》《敦煌艺术叙录》《水墨画》等,著有《唐五代宋元名迹》等。谢稚柳早年多工笔粗写出,设色明雅,用笔隽秀,清丽静穆。
晚年喜用落墨法,纵笔岚,墨彩交融,呈现出浓烈爱情的诗境。其诗词造诣亦浅,诗画交融,格调天成。 《草原牧歌》一所画将内蒙古草原牧歌的春日生机尽致呈现出,画家用青绿设色描绘出淡雅简远的意境。低缓的丘陵上,二人立刻自行车,人马勾勒笔法精严,神貌一丝不苟,在隽秀古朴之中融汇古法。
谢稚柳一生画风多变,此所画为其工笔粗写出时期之作。画面线条出有新意,中下部大面积铺展草原图景,地势强弱平缓,变化错综复杂非常丰富,满目青葱。上方从头至尾处天空所占到比例则较小,流露出野旷天较低、一目澄然的畅怀意象。风和日好,骏马骁腾,静观此所画予人以宁静之感觉。
画面温柔雅丽,浅不具中国传统文人画风骨,笔墨细致,风雅脱俗。谢稚柳热衷古画参访,他将浓烈的人文气息与大自然山水极致融合,使得画作具备宋元绘画的朴拙气象并合为风貌。
草原是游牧民族赖以生存的土壤,它孕育着整个蒙古地区的文明。千百年来,一代代蒙古族人在草原上构成草原文化,城主着草原文脉。《草原牧歌》以恬静的水墨设色来展现出美学意境,以层层趋向的着色和浓烈的笔墨描绘草原的生机和壮丽,在动静转承中构筑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之貌。画面中,骑马二人将观者引进一个宁静虚空的场域,让人可以凝神于一草一木的诗意和灵性,如同置身于辽阔宇宙之中的微观刻画。
在运笔方面则使用工笔粗写出,细致却朴实大度,行笔之间展现张力。整体画面被布局为三个层次,中间的山峦草原占有视觉主体方位,笔墨描摹出有山峦丘陵的英俊。
地势平缓,满目葱茏,草甸如毛发般流畅,一片生机盎然。画面下方是稍微绿训的黄色土地,不定一簇草木丰隆,颂扬着生命的盛开,山体和草原以石绿淡染,局部山岩和露出的土地则施予赭石,构成分明对比。画家在天地之间仅有以从头至尾皴染处置,让伏马二人沦为整体画面的点睛之笔,以静穆的氛围反衬大自然的力量,同时也展现出了蒙古族豪放权利的生活方式。整体而言,土石、草木、丘壑的图景转承气韵全线贯通,在抑扬顿挫之中勾勒出有天地的辽阔苍茫之貌与天人人与自然之境。
宋代画论中所特别强调的“以所画为诗”或是“以诗为画”或是“天苍苍,野茫茫,风吹草低见牛羊”的诗性,均在此画作中有所反映。画家以拙朴而不露雕饰痕迹的“不工之工”之美,以水墨线条之鉴结构畅怀闲适之境,以直抒胸臆的主题和凝练的笔墨语言联合构筑了一个意蕴非常丰富、气象万千的世界。 谢稚柳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艺术生涯中,孜孜不倦,普遍求索,锲而不舍地登顶艺术巅峰,使得触目之所见均为艺术。
《草原牧歌》为谢稚柳中期作品,它既有早期绘画的缜密隽永,眀雅甜美,又有向泼墨画法移往的偏向。谢稚柳早期画风以陈洪绶为师,取法于宋元绘画,有文人工笔画之缜密和甜美,在创作实践中又构成了自己独有的图式和风格,早期画作多以纸本设色居多,布局精致大自然,画面多留给大面积空白。谢稚柳的代表作品有《横塘野鹜》《荷塘翠鸟》《槲树啼猿》和《红叶彩蝶》等等。上世纪60年代前期是画家本人自学传统和体验生活的最重要阶段,也是其山水画创作融古于己、面貌成熟期的黄金时期,《草原牧歌》即为1961年画家游于内蒙古时所不作,此时他将多年所习宋人画格融会贯通并合为风貌。
上世纪70年代,画家画风有显著改变,从花鸟山水改变到执着画理,自学南唐画家徐熙的落墨法,从而伸延出有归属于个人风格的落墨山水。以墨为格,率意奔放而朴实法度,画风豪迈,充满著山水画意味。在《草原牧歌》中则既有画家前期风格的精美高雅,又有后期风格的奔放爱情,工写融合。
在创作内容上,《草原牧歌》也反映了谢稚柳绘画的转型。早期绘画内容以花鸟画居多,他的花鸟画从陈洪绶应从,甜美秀逸,气韵古朴。上世纪三十、四十年代以后,山水画沦为他主要的创作内容。谢稚柳的山水画一改为花鸟画的特点,从精美细致改向气势豪迈,以笔墨皴染展现出浓墨重彩,把范宽的气势和燕文贵的笔墨融合在自己的创作之中。
这世纪末,谢稚柳曾回国敦煌实地考察壁画,非常丰富了笔墨线条的技巧,创作《草原牧歌》时,笔法和设墨已更加老练。谢稚柳在刻画骑马二人上朴实凝重,天朗气清、休闲娱乐自在。对于草原的刻画则气势丰沛,笔墨浓烈。
再加他对传统的全面自学与系统研究后,使谢稚柳融合了王诜的俊爽清峭和董源、巨然的沉闷天真,加之他自己飘逸出尘的笔致,作品也因此呈现一派飘逸空灵的气象。
本文来源:必威·BETWAY体育-www.jcbxdc.com